今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全面建成。两家附属医院,17个整建制学院,129万平方米的校舍建筑,5000亩占地,11000多名师生。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透露,深圳校区已成为深圳在校生规模第二大的高校。
影像·中大深圳校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按照国内高校顶尖水平建设的校区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相山上升起,照耀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恢弘的建筑群,蓝色穹顶的图书馆与绿瓦红墙公共教学楼、实验楼、报告厅依山而建……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伍钧浩用无人机拍摄下了这一幕。
“作为深圳校区第一批入驻的学生,我等待深圳校区全面建成已经等了快三年。” 伍钧浩说。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全面启用,当时大二的伍钧浩是首批进驻的2346名学生之一。
2015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山大学建设深圳校区。
随后几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新医科、新工科学院陆续成立,广纳人才、开始招生,在广州校区东校园过渡办学。到2020年搬迁的时候,一些学院已经形成可观的办学规模及较强的学科竞争力。
一边推进建设一边办学育人,一路高歌猛进,深圳经济特区时不我待、敢为人先的风格,与中山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责任感,在这所校区的建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深圳,蓬勃发展的经济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教育和医疗水平与体量尚不匹配;彼时的中山大学已经汇聚了广州和珠海两个校区,但不满足做“岭南第一”,而是锚向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作为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最前沿,未来的深圳一定会诞生若干所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的大学,而中山大学一定是责无旁贷。一场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2018年6月12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清晨六点左右,工地上的建设者和各种施工设备和车辆又开始工作,一万多人的施工现场,车水马龙,现场很壮观,到了晚上,林立的施工塔吊仍然没有停下节奏,吊臂上的照明灯像空中挥舞的荧光棒,很漂亮!”中山大学基建处处长罗愈业回想起建设过程中的一幕幕,“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希望。”
深圳校区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均按照国内高校顶尖水平建设:
——一期建成包括教学楼8栋,公共课室298间,其中超85%是智慧课室;
——一期建成公共实验教学平台5个,本科教学实验室75个,购置设备3.3万台套,为学生科研实践提供优良环境;
——图书馆国内顶尖水平,体育馆按照国内单项甲级赛事场馆标准设计,剧院按照甲级剧院的标准设计;
——生活配套完备,学生宿舍14栋,达到本科生四人间、研究生两人间、博士生单人间的标准;
——一期建成教师人才公寓11栋,两公里内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附属中小学及幼儿园,满足学生安心学习、教职工安居乐业的需求。
……
优质的硬件设施,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21年9月,深圳校区所有院系全部入驻。2023年6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全面建设完成。
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加盟深圳校区
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七医院副院长潘逸航教授回忆:“当时附属第七医院的临时办公区是光明区招商局的一座陈旧三层小楼,几个人挤一张办公桌,办公室里经常挂着‘倒计时x天’的条幅,为了加快筹备进度,大家每个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全新建立的学院,要有高标准学科人才相匹配,像潘逸航这样汇聚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专任教师目前已有547人、研究人员166人。这些人才都是从何而来?
一部分是中山大学原有的优秀教师、学科精英,前来支援。大部分则是通过海内外人才招聘的增量。深圳校区聚焦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卡脖子”技术领域,引进汇聚了包括两名院士在内的相关学科高精尖人才。
中大深圳校区图书馆
为何选择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归国学者、引进人才纷纷“抢滩”的答案或许是干事创业的平台、发展的潜力。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陈曾平教授从国防科技大学引进而来,团队与华为庄宏成团队合作,牵头完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无线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现规模商用,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校赋予了我最佳的平台和保障,使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及‘卡脖子’问题的解决中,迅速建立起一支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高平奇来自中科院,受命组建可持续光伏技术研究团队,目前已产学研融合产出了一系列成果。
今年6月中旬刚刚在中山大学在深圳校区举办的全球青年学者深圳论坛已经是连续第五届。五年来,累计邀请3000余名国内外青年学者参加,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加盟深圳校区,加盟粤港澳大湾区。
中大深圳校区图书馆内景和外景
医科优势更强,工科后来居上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学科规划方向主要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聚焦国家战略新兴科技,聚焦深圳创新发展战略和未来产业规划。
“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实验系统,基于AI人工智能自动采集基础信息,呈现虚实联动的生理指标,更直观方便进行教学。”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实验室,学院教授谭红梅介绍。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基础与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室设备总值超过1.8亿元,除配备医学院常规系列实验室外,还拥有一系列国内医学院罕见的教学设备,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模拟训练系统、成人和婴儿ECMO和体外循环(人工心肺)训练系统等,为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提供一流的条件。医学院还实行了“临床+基础”双班主任制,让基础走进临床,临床走进课堂。医学院还主动布局前沿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与深圳校区医科和工科学院深入合作,积极推动“医工信融合”平台建设,发展海洋医学学科。
深圳校区几乎全新建设的新工科,则在短短几年间,就已形成新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
“我们要开展持续3学期的综合训练,用任务牵引串联不同专业课程,要做出来小火箭、小卫星、小无人机等,每个人在小组里扮演的角色还会轮换,体验一个航空航天领域项目组里不同的角色如总工、设计师等,我们的动手和科研的能力得到提升。”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19级本科生席光东说。
学生自主研制的微纳卫星将在百年校庆时上空
推开深圳校区的数百个工科实验室的一扇扇门,时时都在上演精彩纷呈的创新创造:在航院,学生自主研制的微纳卫星将在百年校庆时上空;在智能工程学院挑高的无人机创新实验室,学生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都取得了突破;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在老师团队医工融合的产品已走向市场……
在深圳校区,中山大学还复办了农学,服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中大深圳校区农学院实验室
中山大学目前11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名单中,8个学科在深圳校区办学。传统优势的一流学科在深圳校区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部分已形成规模,具备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有一定办学历史的学科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始展现冲击新一轮“双一流”学科的潜力;新建学科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未来考虑布局人文科学研究院
南海之滨,东方风来;鲲鹏击浪,万里无垠。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深圳市“双区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支撑引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辐射港澳及亚太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中心和传承中山大学光荣办学传统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学科布局,全链条、全覆盖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科技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绩。各个院系已为深圳市企业开展科技服务333项,服务深圳市企业213家,立项总经费4.42亿元,成果转化81件落地深圳,占学校成果转化的22.3%。近年累计获得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29个,合同金额3亿元,其中含10个重点重大项目。
中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外骨骼下肢康复机器人
截至2023年6月,深圳校区毕业生6200余人,近八成就业的毕业生前往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就业的毕业生中超八成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留深人数逐年增加,为服务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说,学校将积极推动二期建设纳入光明科学城发展规划,加强在“未来技术”领域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新能源、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等新兴工科,同时考虑布局一个人文科学研究院,进一步优化提升校区通识教育水平和人文底蕴。
深圳校区景色优美
百年中大,老枝新芽。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迈入“双一流”建设新阶段,全速启动创新引擎,斗志昂扬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保持领跑姿态。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霞虹、林欣潼 通讯员:李建平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林欣潼、高鹤涛、林霞虹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